发家致富,在这里开花,把种菜做成事业,带百姓致富,让百姓得实惠
lbfenghuang :: 您的第一个分类 :: 您的第一个主题
第1页/共1页
发家致富,在这里开花,把种菜做成事业,带百姓致富,让百姓得实惠
面色黝黑、衣着朴素——单从外表看,张顺斋与普通菜农相差无几。
不同的是他的整个生活内核——与北京呷哺呷哺餐饮敲定合作计划,飞往四川的蔬菜基地指导种植,和德国拜耳公司讨论蔬菜安全生产……连日来,张顺斋更加繁忙,已少有时间钻进心爱的大棚。
“欢迎你们!”2014年12月23日上午,在他的种植基地——固安现代农业园,遇到几位北京游客来采摘,张顺斋热情地打着招呼。过去不善言谈的他口中新词不断,还时常夹杂着几句英文缩写。
坐上农业园的观光车游览一圈,处处呈现着生机。整齐排列的现代化大棚里,各种蔬菜长势喜人;3000平方米的加工配送大厅里,工人熟练地分菜、净菜、装筐、过磅;几十辆厢式货车在院子里卸筐、载货,整装待发;美丽的人工湖边,规划中的生态餐厅正在施工……
从一个家境贫困的菜农,到坐拥千万资产的农民企业家,故事要从张顺斋的三个梦讲起。
1990年,家中口粮都要靠借的张顺斋,争取到政府3000元的无息贷款,在村北头废弃的沙土大坑里,垫上一尺厚的好土,支起了两间蔬菜暖棚。
“沙土地里能长出菜来?”看到张顺斋每天在棚里忙前忙后,旁边放羊的老大爷深感疑惑,一个劲儿地摇头。可张顺斋从不气馁,每天日夜守在棚里,天不亮就打着手电察看菜苗。
在张顺斋的精心栽培下,光秃秃的沙坑现出一丝生机,一棵棵幼小的黄瓜苗破土而出,慢慢结出了绿油油的果实。当年,张顺斋还清了所有贷款,还净赚8000元,他人生第一个梦想——发家致富,在这里开花。
种菜短短三年,张顺斋的大棚发展到8个,日产蔬菜500公斤。除了种菜,张顺斋还每天挑选自家和周边农户的优质新鲜蔬菜,拉到北京岳各庄市场批发。行情看得准,菜码得整齐,他的菜总是早早被抢空。那时,张顺斋已成为村里有名的“万元户”。
1997年初冬的一个夜晚,一场大雪把村里的大棚都压塌了,张顺斋的菜棚也未能幸免。那夜,张顺斋从北京卖菜回来,由于雪太厚,车在离家仅一里地的小土坡处卡住,他蜷缩着在车里待了一宿。第二天一早赶回家时,他的鞋子都结了冰。妻子张立荣看着被压塌的棚和狼狈的丈夫,顿时灰了心:“今年咱不种了!”
可张顺斋却不甘心。雪化之后,他钻进棚里,看到棚里的西红柿苗还没死,便招呼乡亲们进棚,一个个用后背顶起棚,重新支上了竹竿。那年大雪造成了蔬菜减产,张顺斋精心培育的3棚西红柿卖到了4元一公斤的高价,一年纯赚6万元。这一年,家里盖起了六间大瓦房。
但张顺斋不满足,很快萌生了第二个梦——把种菜做成事业,拥有一座在电视新闻里见到过的现代化农场。
2000年,张顺斋转战邻村承包了50亩地,把家里几十万积蓄全部投入,建起13个规格更高的蔬菜大棚。
可张顺斋的事业梦一开始就遭受了挫折——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烧死了第一年的全部秧苗;第二年赶上25个连阴天,蔬菜大量减产;2003年非典袭来,菜贩子不敢进京,翠绿的蔬菜5元一筐没人要。
张顺斋坐不住了。“村里的菜白白扔掉,城里的人吃不着菜。”他不顾危险,四处收菜到北京市贩卖。渐渐地,他的蔬菜基地开始步入正轨,每年收入20万元。
2006年3月5日——张顺斋至今清楚记得这个日子。那天,他第一次给北京京客隆超市试送菜,500公斤黄瓜、500公斤西红柿。他的菜被打上精美的包装摆上超市货架,获得了稳定的销路。靠着质量和诚信,张顺斋在京客隆超市得到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大、品种越来越多。
订单接踵而来,货源紧张起来。于是,张顺斋于2007年注册成立了“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带领一批种植大户,组织起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,如今社员已达1000多户。合作社与京客隆集团签下长期订单,为期15年,配送20多个瓜菜品种。加上合作社其他的长期客户,每天供北京蔬菜量达到60多吨。他自己的种植基地也在继续扩大,占地1000亩的固安现代农业园拔地而起,在张家口、四川都建立了错季菜种植基地,总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。
2011年1月25日,作为全国蔬菜种植大户的代表,张顺斋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***主持召开的座谈会,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超对接的扶持。
代表菜农给总理“捎话”,张顺斋成了固安的“名人”,来到农业园参观学习、洽谈合作、求职打工的人流不断。这时,张顺斋的梦做得更大了:“帮助大伙儿种菜,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路!”在他的种植基地,每年都请农业专家免费培训农民几千人次。
2012年,张顺斋与政府合作,投入巨资在家乡前庞家务村,新建52个蔬菜大棚。一个棚十二万多元的成本,他却以两万元的低价转让给合作社的社员们,帮助他们扩大种植规模,不少人当年收入就翻了几番。
“2015年我打算在北京建立自己的蔬菜直营店,减少中间环节,让老百姓吃上质优价廉的安全菜!”张顺斋说,带百姓致富,让百姓得实惠——他的第三个梦想更加完整、清晰起来。
不同的是他的整个生活内核——与北京呷哺呷哺餐饮敲定合作计划,飞往四川的蔬菜基地指导种植,和德国拜耳公司讨论蔬菜安全生产……连日来,张顺斋更加繁忙,已少有时间钻进心爱的大棚。
“欢迎你们!”2014年12月23日上午,在他的种植基地——固安现代农业园,遇到几位北京游客来采摘,张顺斋热情地打着招呼。过去不善言谈的他口中新词不断,还时常夹杂着几句英文缩写。
坐上农业园的观光车游览一圈,处处呈现着生机。整齐排列的现代化大棚里,各种蔬菜长势喜人;3000平方米的加工配送大厅里,工人熟练地分菜、净菜、装筐、过磅;几十辆厢式货车在院子里卸筐、载货,整装待发;美丽的人工湖边,规划中的生态餐厅正在施工……
从一个家境贫困的菜农,到坐拥千万资产的农民企业家,故事要从张顺斋的三个梦讲起。
1990年,家中口粮都要靠借的张顺斋,争取到政府3000元的无息贷款,在村北头废弃的沙土大坑里,垫上一尺厚的好土,支起了两间蔬菜暖棚。
“沙土地里能长出菜来?”看到张顺斋每天在棚里忙前忙后,旁边放羊的老大爷深感疑惑,一个劲儿地摇头。可张顺斋从不气馁,每天日夜守在棚里,天不亮就打着手电察看菜苗。
在张顺斋的精心栽培下,光秃秃的沙坑现出一丝生机,一棵棵幼小的黄瓜苗破土而出,慢慢结出了绿油油的果实。当年,张顺斋还清了所有贷款,还净赚8000元,他人生第一个梦想——发家致富,在这里开花。
种菜短短三年,张顺斋的大棚发展到8个,日产蔬菜500公斤。除了种菜,张顺斋还每天挑选自家和周边农户的优质新鲜蔬菜,拉到北京岳各庄市场批发。行情看得准,菜码得整齐,他的菜总是早早被抢空。那时,张顺斋已成为村里有名的“万元户”。
1997年初冬的一个夜晚,一场大雪把村里的大棚都压塌了,张顺斋的菜棚也未能幸免。那夜,张顺斋从北京卖菜回来,由于雪太厚,车在离家仅一里地的小土坡处卡住,他蜷缩着在车里待了一宿。第二天一早赶回家时,他的鞋子都结了冰。妻子张立荣看着被压塌的棚和狼狈的丈夫,顿时灰了心:“今年咱不种了!”
可张顺斋却不甘心。雪化之后,他钻进棚里,看到棚里的西红柿苗还没死,便招呼乡亲们进棚,一个个用后背顶起棚,重新支上了竹竿。那年大雪造成了蔬菜减产,张顺斋精心培育的3棚西红柿卖到了4元一公斤的高价,一年纯赚6万元。这一年,家里盖起了六间大瓦房。
但张顺斋不满足,很快萌生了第二个梦——把种菜做成事业,拥有一座在电视新闻里见到过的现代化农场。
2000年,张顺斋转战邻村承包了50亩地,把家里几十万积蓄全部投入,建起13个规格更高的蔬菜大棚。
可张顺斋的事业梦一开始就遭受了挫折——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烧死了第一年的全部秧苗;第二年赶上25个连阴天,蔬菜大量减产;2003年非典袭来,菜贩子不敢进京,翠绿的蔬菜5元一筐没人要。
张顺斋坐不住了。“村里的菜白白扔掉,城里的人吃不着菜。”他不顾危险,四处收菜到北京市贩卖。渐渐地,他的蔬菜基地开始步入正轨,每年收入20万元。
2006年3月5日——张顺斋至今清楚记得这个日子。那天,他第一次给北京京客隆超市试送菜,500公斤黄瓜、500公斤西红柿。他的菜被打上精美的包装摆上超市货架,获得了稳定的销路。靠着质量和诚信,张顺斋在京客隆超市得到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大、品种越来越多。
订单接踵而来,货源紧张起来。于是,张顺斋于2007年注册成立了“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带领一批种植大户,组织起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,如今社员已达1000多户。合作社与京客隆集团签下长期订单,为期15年,配送20多个瓜菜品种。加上合作社其他的长期客户,每天供北京蔬菜量达到60多吨。他自己的种植基地也在继续扩大,占地1000亩的固安现代农业园拔地而起,在张家口、四川都建立了错季菜种植基地,总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。
2011年1月25日,作为全国蔬菜种植大户的代表,张顺斋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***主持召开的座谈会,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超对接的扶持。
代表菜农给总理“捎话”,张顺斋成了固安的“名人”,来到农业园参观学习、洽谈合作、求职打工的人流不断。这时,张顺斋的梦做得更大了:“帮助大伙儿种菜,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路!”在他的种植基地,每年都请农业专家免费培训农民几千人次。
2012年,张顺斋与政府合作,投入巨资在家乡前庞家务村,新建52个蔬菜大棚。一个棚十二万多元的成本,他却以两万元的低价转让给合作社的社员们,帮助他们扩大种植规模,不少人当年收入就翻了几番。
“2015年我打算在北京建立自己的蔬菜直营店,减少中间环节,让老百姓吃上质优价廉的安全菜!”张顺斋说,带百姓致富,让百姓得实惠——他的第三个梦想更加完整、清晰起来。
lbfenghuang :: 您的第一个分类 :: 您的第一个主题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